黑土地托起中国粮食中国饭碗

  龙江粮熟,天下丰足。这是国人对农业大省黑龙江的赞誉,更是国家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的真实写照。
  新中国成立以来,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0.85亿亩增长到2018年的2.39亿亩。粮食生产经历了60年代以前

  龙江粮熟,天下丰足。这是国人对农业大省黑龙江的赞誉,更是国家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的真实写照。
  新中国成立以来,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0.85亿亩增长到2018年的2.39亿亩。粮食生产经历了60年代以前的缓慢增长期、6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波动增长期、90年代至今的高速发展期。

  70年来,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,先后登上300亿斤、500亿斤、1000亿斤、1500亿斤台阶,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,贡献了占全国1/8的粮食增量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。2019年,全省粮食产量1500.6亿斤,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倍,实现“十六连丰”,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,粮食总产量、商品量、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1/9、1/8和1/3,“国人每9碗饭,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”,是名副其实的“中华大粮仓”。

  2012年,原农业部启动东北三省一区一局玉米“双增二百”科技行动,黑龙江陆续在47个县(市、区)开展玉米“双增二百”科技行动,实现亩平均增产200斤,亩平均节本增效200元目标。肇东、双城等县(市、区)玉米最高单产超过2000斤,农户标准水玉米最高单产2485.14斤,成为全省地方玉米单产历史最高纪录。原农业部启动实施的超级稻“双增一百”科技行动,落实面积达1200万亩,实现了亩产增加100斤、节本增效100元目标,水稻最高单产突破1600斤,创造了高寒地区水稻单产历史最高水平。

  在种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畜牧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。70年来,全省畜牧业生产水平和供给能力显著提高,彻底改变了过去畜产品极度匮乏的局面。经济贡献率大幅提高,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。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9.9%提高到2018年的27%。2018年,全省肉、蛋、奶产量分别达到246万吨、105万吨、456万吨,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5.54倍、14.4倍和39倍。特别是奶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居全国第一。全省畜禽养殖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进程不断加快,2018年,奶牛和家禽规模化养殖比重均在70%以上。通过推进科学、健康养殖,生产水平、畜产品质量、养殖效益明显提升。奶牛年平均单产超过7吨/头,与1949年相比提高了近5吨,部分奶牛场生产水平接近10吨,蛋白、脂肪、菌落总数等生鲜乳指标,已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。

  黑龙江的农产品不仅有量的保障,更有质的优势。哈尔滨市双城区云和蔬菜种植合作社由于紧邻市区,种植蔬菜产值很高。该合作社有一百多亩耕地今年种的却是经济效益不高的高粱。合作社理事长朱双娟告诉笔者,他们是为了养地。合作社的耕地正处于有机转换期,种植高粱能更好地保护耕地,这样才能保证将来种植有机蔬菜有更高的效益。
  和朱双娟一样,黑龙江农民对绿色、有机概念有着很深的理解,发展绿色食品已经是农民的普遍追求,很多农民能详细阐述什么是寒地黑土。

  绿色是黑龙江农业最靓的底色。黑龙江始终珍视黑土地,保护绿色资源,发展绿色生产,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。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,让全国人民吃得美味、吃得安全、吃得健康,确保“舌尖上的安全和健康”。

  近年来,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提出的“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,培育一批叫得响、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,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、绿色菜园、绿色厨房”的指示精神,省委省政府切实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成长性最好、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来抓,对标国际一流标准,着力把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。

  20世纪90年代以来,黑龙江在全国率先发展绿色食品,并始终坚持出口导向,瞄准国际一流标准,建设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。2018年,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96万亩,占全国的23.3%,面积是2010年的1.3倍;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,占全国的10.5%,其中欧盟认证152.4万亩。

郑重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为您推荐